」 PhotoCredit:照護線上 婦科手術技術日趨精密、細緻,精準麻醉OMT除了幫助手術麻醉的品質提升外,對於一些術後恢復不良之高風險族群,如年老、肥胖、心血管疾病、多重慢性病、睡眠呼吸中止症等,也可有所助益,以降低術後恢復不良的風險。
口述、事實、回憶、歷史檔案影像聲音,還有這個拍攝的空間,最終指向的「存在」,除了所有存在於影片之中的人事物以外,還有我與攝影師駿吾的存在。令人震驚,卻又如此稀鬆平常。
《綠色牢籠》就在我與阿嬤之間的關係的擺盪,在作品的角度與立場拿捏,欲形塑的影片類型與氛圍之間,摸索前進著。這部片若只能呈現一件事物的話,大概就是一聲阿嬤的嘆息。我被這種「濃重感」吸引,淹沒在這樣的小世界觀裡。在二○一四年至二○一八年緊密拍攝橋間阿嬤的這幾年之中,我除了與阿嬤建立強大情感連結,支撐我拍完這部片以外,和阿嬤之間確實也有過一些不信任與疏離的時刻。不只是把被遺忘的歷史陳述給觀眾的、那種歷史紀錄片般廣為周知的取向。
還記得二○一四年至二○一五年間,我首次帶著這案子到處提案時,「歷史」本身的重量是大過阿嬤本身的——意即我們是利用阿嬤作為理解歷史的媒介,透過她的眼睛看見一個大歷史框架。可能就像談戀愛一般,總有忽冷忽熱的各種時期。學費和獎學金(這裡指最常見的日後需要償還的助學貸款)的負擔壓在學生肩膀,給他們的求職就業帶來壓力。
Photo Credit: nippon.com 儘管各個選項基本上都明確反映出了代際差異,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愈是年輕的人群愈是傾向於對示威遊行給出負面評價。此外,據社會學家濱田國佑介紹,2015年《階層與社會意識全國調查》(SSP調查)顯示,在G7成員國中,日本年輕人認為「個人的參與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社會」的人數最少。網上還出現了其他許多抗議和維權運動,比如針對檢察廳修訂法案的抗議活動、「#MeToo」「#KuToo」等關於維護女性權利的運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,年紀較大的人群認為示威遊行是比較正面的行為。
另一方面,在學校和工作單位等空間,認為「大家都一樣」的幻想會愈來愈強烈,因而對於在公眾場合抒發己見這種行為,或會產生諸如「大概會被別人視作出頭鳥」、「如果別人認為自己偏激怎麼辦」、「會不會和同伴格格不入」等過度反應。舉個例子來說,70年代以後,大學的學費大幅上漲。
莫如說,日本的年輕人面臨「不得不遠離」政治的結構性、文化性原因,這些因素對他們的意識產生了影響。然而,各種調查結果顯示,與其他國家相比,日本年輕人參與政治,尤其是對社會運動的積極性和關注度依然不高。文:富永京子 年輕人的社會變革意識低下 近年來,世界各地以年輕人為主力的社會運動愈來愈引人注目,比如呼籲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問題的「#FridaysforFuture」全球同步行動,以及起源於美國、反對歧視黑人的「#BlackLivesMatter」抗議行動,等等。日本學生支援機構實施的2016年度學生生活調查顯示,大學全日制學生的獎學金領取率在1992年(22.4%)至2016年(48.9%)期間翻了一倍以上。
網上還出現了其他許多抗議和維權運動,比如針對檢察廳修訂法案的抗議活動、「#MeToo」「#KuToo」等關於維護女性權利的運動。換言之,本文討論的「年輕人遠離政治」、「年輕群體厭惡社會運動」問題,並不僅限於十多二十多歲的年輕群體,比他們年長的人群也存在同樣傾向。工會的組織率低下,政治學家木下Chigaya指出,大學學生自治會和社團等中間團體也在不斷弱化。NHK實施的《日本人意識》調查顯示,1949至1953年出生的人對「國民的行動正在影響國家政治」的意識最強烈,之後出生的人則愈來愈弱。
在這種社會狀況下,大家難以想像自己的行動可以引發某些改變,這應該是極為自然的心理。比如,日本財團2020年對日中韓美英等9國實施的《18歲意識調查》顯示,日本受訪者中「認為自己可以改變國家和社會」的佔比最低,僅為20%左右。
這個調查選取「示威遊行」作為主要的社會運動,列舉了六種觀點作為選項,向受訪者提問。此外,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。
此外,據社會學家濱田國佑介紹,2015年《階層與社會意識全國調查》(SSP調查)顯示,在G7成員國中,日本年輕人認為「個人的參與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社會」的人數最少。當然,「年輕人」並不單指大學生,但過去被認為相對比較寬裕的大學生,現在也面臨著缺乏時間和金錢窘境。前三個選項表示對示威遊行持肯定態度,後三個選項表示對示威遊行持否定態度。在這樣的狀況下,要想提出政治主張,向權威發聲絕非易事。學費和獎學金(這裡指最常見的日後需要償還的助學貸款)的負擔壓在學生肩膀,給他們的求職就業帶來壓力。在這種背景下,即使試圖為自己的利害得失發聲,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和自己擁有相同的利害關係。
下表展示了各個年齡段受訪者針對各個選項回答「認同」和「比較認同」的比例。如果他們目睹了社會運動引發的某些改變,就能夠理解其中的意義,但如果連運動本身都沒有見過,也就談不上去參與了。
當然,這種特點並不僅僅存在於十多二十多歲的人群身上。就業和社會立場的流動化也有影響 筆者在拙著《大家的『任性』入門》中提到,除了年輕人身處的社會已經發生變化這個因素外,「個人化、流動化」的影響也是年輕人遠離政治的重要原因。
實際上,70年代以後,發生在城市地區的社會運動次數一直在減少,普通人基本上無緣看得到工人運動和市民運動。愈年輕的人愈排斥示威遊行 那麼,我們年輕群體具體是以怎樣的形式與政治保持距離,遠離社會運動的呢?筆者和有關人員曾針對20至69歲的人實施過一次「生活與意識相關調查」(Synodos國際社會動向研究所,2019年),分析他們對社會運動的印象。
本文將根據筆者收集的調查資料,探討年輕人如何看待社會運動,以及他們的避諱感和厭惡感為何而生。Photo Credit: nippon.com 儘管各個選項基本上都明確反映出了代際差異,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愈是年輕的人群愈是傾向於對示威遊行給出負面評價。然而在現代社會,即使他們上同一所大學,在同一個崗位工作,但是可以把這些身在教室或辦公室裡的年齡相仿的人,視作同類「年輕人」的人並不多。在這樣的社會,年輕人根本就不知道針對社會進行批判和對抗的規矩。
歷史社會學家小熊英二在《日本社會的機制》一書中主張,上世紀70和80年代的社會,即使並沒有那麼高度的均質化,但也存在相應屬性的生命歷程(life-course),「年輕人」與「女性」、「工人」一樣,有屬於其自己的分類本土藥廠主張,做完「擴大二期」就會申請EUA,是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在2020年10月訂定的規定: 食藥署在去年10月底公布台灣EUA標準,將二期人數從數百人擴增至3500人(莫德納二期臨床人數是600人),再加上1個月安全觀察期,以超過二期人數的「類三期」方式通過。
若疫苗外購與贈與進度順利,可為國產疫苗進度爭取較多時間,讓我國監管機構有更多餘裕進行審查,不要讓急切心態模糊了整體疫苗供應評估。我們認為,如果WHO和COVAX等組織能夠整合足夠的免疫橋接相關研究,累積更多臨床試驗資料,而擬定新規範,便能讓標規派與時效派的觀點獲得調和,畢竟本質上,這兩派還是基於科學證據在堅持其主張。
雖然在大部分富裕國家因為大量施打疫苗而控制疫情,但在許多無法大量獲取疫苗的國家情勢仍然極為緊急。這些創新試驗,具有未知的風險。
這些被提出的創新三期試驗,包括了「免疫橋接試驗」、「非劣性臨床試驗」、「免疫原性比較試驗」等等。而食藥署也必須依法規而行,根據已公布EUA標準進行審查。俄中兩國一些疫苗都是在二期後就針對特定群體開打(因此都曾被質疑試驗過程不透明),但獲得WHO批准的中國國藥疫苗(Sinopharm)有經過三期。為何是3500人設計?據食藥署說法,是參考WHO、美國FDA指引「符合國際標準精神訂定出來的」。
創新的目的是在提供更多快速、安全而相對低廉的疫苗。在此背景下,WHO、Covax等組織密集研討以創新的試驗程序取代傳統三期試驗,就顯示其緊急救援的人道意義。
現在時效派醫界人士主張二期解盲成功即可考慮EUA,而標規派堅持美國醫學科學的標準,兩派爭持不下。而且在目前疫情情況下,三期試驗不但執行困難也緩不濟急。
時效派認為,如果能讓第二代的疫苗以新規範儘快上市,將有助於緩解台灣疫情。聯亞生技營運長彭文君表示: 聯亞的疫苗第二期臨床試驗做到了3850人,但本來規劃是打算比照國外,臨床一加二期做幾百人趕快結束,進入臨床三期大規模試驗。